好玩又有趣 微網誌噗浪爆紅

Plurk
什麼網路服務能夠在半年之內席捲台灣十萬網友? 讓他們每天「噗」不停,心情跟著「卡馬」(Karma)積分起起落落?

來自加拿大的微網誌服務「噗浪」(Plurk),在台灣的使用者已超過微網誌元老「推特」(Twitter),目前粗估會員超過十萬人,排名全球前五大。噗浪創辦人之一雲惟彬(Alvin Woon)表示,今年首要任務是加強搜尋與行動通訊功能,使用者可以用中文搜尋噗浪內容、用手機拍照立即上傳。

雲惟彬創辦噗浪後的首次亞洲行,日前抵達台灣。對於開發噗浪的初衷,追根究柢還是「關心朋友」,雲惟彬說,我們都有朋友的e-mail、MSN、甚至Facebook檔案,但我們很少透過e-mail來交談,把對方加入MSN,有時又有不得不回的壓力,至於Facebook,它的功能相當龐大,但多數人只想聊個兩句,問候一下「你好嗎?」於是我們設計出「噗浪」。

噗浪的積分機制「卡馬」,是噗浪好玩的關鍵之一,雲惟彬認為,「卡馬」是一個「道德標誌」,太高也沒什麼意思,所以最近正在考慮,「卡馬」到了一百會停止下滑,畢竟「使用者已經花了很多心力在上面」。

雲惟彬說,噗浪現階段並無明確商業模式,除了廣告之外,付費的加值帳號、商業帳號,都是可能的方向。但他也拍胸脯保證,「由於創辦人之一服務於創投,團隊九人開銷不大,在沒有收入的狀況下,噗浪至少還可以維持三到四年。」

噗浪在台灣爆紅,其中一個「爆點」是網路女作家小潼,在噗浪上認識另一半,兩人「噗」來「噗」去月餘,見面之後不到二十四小時,就決定共度終生,這故事讓噗浪使用者一夕暴增,連網友都說,消息曝光後隔天,「瀏覽噗浪都覺得卡卡的。」

雲惟彬說,使用者永遠有出人意表的應用方式,他見過一個噗浪帳號,專門播報各地地震快報;也有使用者利用噗浪作婚禮規劃,從挑婚紗、選蛋糕,都與親友分享,還可以搭配照片做個小小的問卷調查,順便留下完整紀錄,「觀察一個人的噗浪紀錄,不知不覺,你也加入他的生活軌跡!」

微網誌小檔案

近一年來,網路圈吹起微網誌風,輕薄短小的一百四十個字,像MSN暱稱可隨心情變換。微網誌風潮從最早的「推特(Twitter)」、「Buboo」到「噗浪(Plurk)」,乃至無名小站開發的「嘀咕」,均為微網誌服務。

其中,噗浪介面最為獨特,以時間軸為主的瀏覽方式,顛覆網站由上而下的閱讀習慣,每個話題獨立為一則,使用者可根據不同話題在下方回覆,整個噗浪就像是個多對多的大型聊天室,唯一的不同是,這個聊天室並不會因為成員離開電腦而鳥獸散。

Plurk有採用積分機制,稱為「卡馬(Karma)」,會隨著參與的積極度增減;華人網友暱稱Plurk為「噗浪」,一個個的對話為「噗文」,使用者則為「噗浪客(Plurker)」。 (自由時報/2009-02-25)

發表迴響